文图:罗山行者戴建达
南雁荡第一次来,是1986年我上初中时的一次团员活动。可以说那也是我第一次外出旅游,确实激动不已,故对南雁荡有着一种特别的回忆。今天相隔三十几年后,与同事们又一次来到这里,对于我来说,不但为寻找昔日的记忆,更是感受这里山色的清雅与别样的秋韵!
宽阔的黄鹅卵石滩,清澈见底的小溪,悠悠的竹排横渡,便告诉我们南雁荡山到了。这碧溪渡口,就有了一份清新与愉悦。入口需坐竹筏过溪,一船只能上十人,我们三十来人分三批渡岸。先上船的叫喊岸上拍照,一些还在岸上的扔石块溅水花取乐,船上的为躲避被水溅到而惊呼??喊声、笑声在整条碧溪之上飘荡,弥漫在景区的入口上空,清幽而快乐。
上岸,渡口爱山亭前正在修葺一个新的牌坊。我们穿过田园小径,沿山脚先去西洞景区。沿曲折林间石径,一路高树葱黄,落叶沙沙,秋意浓郁。一会儿,我们便热意倍增,于是就解衣开裳,让这徐来清风,惬意入怀。
绕过树林,忽见一奇峰矗立于眼前,峰下有洞,酷似一块奇大的屏幕被捅破了一个破洞,洞顶上山峰由三块巨石构成,呈“品”字形。这就是南雁众多奇峰怪石中出类拔萃的锦屏峰,又名石屏风、石门楼。
穿洞而过,回望见山壁上有"东南屏障"四个大字的摩崖石刻。从上往下望,山崖很似一只倒挂的蝙蝠,通过洞口俯视,风光旖旎,别有洞天,难怪宋代陈有功登临此处发出"百里周遭雁荡山,石门天设不须关”的感叹。
继续拾级而上,上一山腰平台,一古亭伫立路旁,亭柱斑驳,油漆脱落,尘埃满地,似乎好久未有人在此歇息过。亭前开阔,可见两岩一个俯视似蛙,一座耸立如花瓶,形成"神蛙看花"之景,惟妙惟肖。
站山岩上,选准方位,南望可见远方深山处有两座崖岩夹峙,顶端有大石梁覆盖,形成一道高大天然的石门,被称为天门,也叫云关。同伴们纷纷登岩探望,一睹这云关之风彩。
登上160多级台阶,穿越高深的天然拱门,折形着上了云关,山势险峻,奇峰竦峙,蔚为壮观。抬头见石壁上有"云锁天窗隐,关开月牖明”的诗句。据说,如遇山雨欲来,狂风满谷,云雾穿过关口,如海涛汹涌,云关时隐时现,时浮时沉,变幻莫测。今天天气晴朗,我们虽未能看到云锁天门之景,不过那阳光透洞,凉意清幽,也不时为一种悠然之感,也难得有那"幽谷清风无六月,浮空寸过瞑千山”的清雅之趣。
过云关不远,就是著名的西洞,宋时叫仙姑洞,唐时称石室。相传,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七月十五夜闹村妇女朱婵媛遁居石室,常采草药为百姓治病,相传成仙,所以此石室改称仙姑洞。后人还建道观以示纪念。今道观殿宇依岩洞构筑,气宇轩昂,掩映于山林之间,别有一番神韵。
由于防疫期间,道观山门紧闭,可惜未能入内一睹为快。不过这山门确实气势恢弘,花岗石门楣上那"众妙之门"四个大字,在青山绿树掩映下熠熠生辉。还有那石柱上的"仙姑环佩去千年香火馨赤壁,雅客舟车来万里灵山净红尘"的对联,令人遐想连篇,如至欲界之仙都。
告别西洞下山而去,山涧溪水潺潺,响彻山谷。漫步矴埠之上,迎清风阵阵,听水声成韵,观层林尽染,美哉!快哉!兴奋的美女们,摆出的pos百花齐放,仿佛与这南雁的秋色相媲美。
跨过溪涧,又是上山的石阶,便进入东洞景区。峰回路转,又一个洞口赫然出现,那古朴的木质洞门,与四周的丹崖翠璧相映成趣,确实别有洞天。东洞又叫余公洞,传说北宋崇宁年间有余公隐此,后召入翰林院。洞口有篆书横额“东洞”二字。
进入洞内,玲珑清幽,可谓洞天福地,有岩壁上有前人所刻“齐云”两字。登上曲折的石阶,左侧石壁间有一座小洋楼,名曰:"棣萼世辉楼",系宣统年间所建。"棣萼"乃"兄弟"之代称,"世辉"意为世代流芳,是后人纪念宋代理学家陈经邦、陈经正兄弟俩及其后辈陈端彦、陈元晋等人讲习之所而建筑。其门口的楹联“不分新旧唯求益,兼爱自他所谓公”,是晚清学者宋衡撰书。
出洞口,跨过门台,进入一座小院。可见一座木屋立于右侧,乃会文书院。此处原是北宋末年陈经正、经邦兄弟读书处,朱熹曾率弟子多人在此讲学,古称“会邱书院”。题额与对联“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皆系清末学者孙衣言手笔。书院环境静谧清幽,确实是一个绝佳的求学之所。
院边一株高大的银杏挺立在华表石旁,似乎与"华表擎天"岩相比高。站院前平台,纵目远眺,山色满怀,此时我们迎之以清风,照之以暖阳,沐之以秋色,无不心旷神怡,闲适而淡然!
从书院后门出有一口清泉,泉水清澈透亮,其上面山岩上有摩崖石刻“雁荡第一泉”的红字。沿泉水边的山径可以登临上方的观音洞,由于计划的安排,我们行到此处便下山了。惜别南雁的东西洞,依恋南雁的唯美山色,我们向下一处目的地苏步青故里而去。
标签: 云关
②文章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完全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受益服务用户之目的,如信息标记有误,请联系站长修正。
④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违规的相关信息,如发现本站上有涉嫌侵权/违规及任何不妥的内容,请第一时间反馈。发送邮件到 88667178@qq.com,经核实立即修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