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楠
“应急救援亭”内的应急物资已经过期了3年半;134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只有49台还在“运行”状态;昔日的“银联便民支付点”自助服务机,如今布满灰尘、长年“黑脸”......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各式各样能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服务设施”近年频现街头,但只有短短几年工夫,部分便民服务设施就因为疏于管理等原因,成了“僵尸”摆设。
“应急救援亭” 物资过期3年半还没更换
地铁4号线高米店北出口不远处,一台标有大兴区红十字会字样、红十字标志和“意外伤害 免费使用”提示语的应急救援亭竖立在路旁,颇引人注目。
所谓的应急救援亭,其实是个一人多高的金属柜,正面的广告宣传栏上还张贴着“守望相助 共建美好家园”的海报。绕到金属柜侧面,记者发现,只需要稍用力拉动柜门上的把手,应急救援亭的侧门便可轻松打开。侧门上详细标明了柜内所配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其中包括人们常用的创口贴、酒精棉片、医用口罩、降温冰袋以及折叠担架、折叠轮椅等“大件儿”。
打开柜门,记者在柜内发现了不少实用急救物资:一部几乎崭新的折叠轮椅还包裹着塑料套,几个红色急救包放在柜子上部的置物架上,但最靠外的一个,上面已经沾染上斑斑污渍。
随手拿出一个急救包,记者拉开拉链,里面的急救物资一目了然。几个医用外科口罩的生产日期标注为2020年6月,而有效日期则为2022年6月,已经过期一个多月;再掏出几片连外包装都已经发黄的创口贴,翻来覆去找了半天,都没有看到生产日期或有效期,再仔细看看创口贴上的说明,原来,“生产日期详见外盒”,但外盒并没有被一同装入急救包内,导致使用者无法获知创口贴的有效日期。比创口贴的问题更加令人头疼的是,几片酒精棉片的外包装上,不仅没有写明有效日期,甚至连中文都没有标注,包装上只有英文书写的使用说明。当记者再拿出一包速冷冰袋时,更是大吃一惊,按照注意事项上标注的信息,这包冰袋的保质期应为2019年1月,已经过期了3年半却仍被放置在应急救援亭内。
“设立这应急救援亭,本来是挺好的事儿,可惜后续维护没跟上,好事没办好等于没办。”家住附近的市民刘先生表示。
追访
这些应急救援亭是谁设立的?亭内的应急救援物资,应由谁负责及时补充更新?记者了解到,2014年,北京圣林润景科贸有限公司先后与北京市红十字会等合作,启动“红十字应急救援亭”惠民项目,在全市16个区的社区、学校、公园等人流密集处安装应急救援亭1千余个。
救援亭内配备创伤救护、灭火逃生、伤残搬运等30多种应急救援用品,无偿提供给民众使用。
记者浏览该公司网站发现,该公司还专门设立了后期维护部门,定期负责应急救援亭的维修维护。网站明确提出,急救物品在正常使用后将及时补充,过期物品将及时更换。
今天上午,记者拨通了北京圣林润景科贸有限公司的业务咨询电话。该公司一位负责此业务的女士称,公司几乎每个月都会对应急救援亭进行一次维护,并在维护时补充和更换物资。当记者告知柜内已有应急物资过期后,该女士立刻表示,今天或明天,将派人带齐物资过去,将柜内物品补齐,届时将与社区居委会进行交接,物资补齐后还需社区居委会签字确认。
“24小时自助图书馆” 一多半查不到运行状态
作为传统图书馆的补充,2011年,朝阳区启动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希望通过引进高科技设备,来实现文化惠民的目标。公开资料显示,当初引进时,每台自助图书馆的价格为40万元,运营维修费用为每年6万多元。
在朝阳区黄寺大街路边,记者找到一台放置于遮雨棚下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过,想靠近细看却挺不容易,两辆电动自行车紧紧贴着自助图书馆的借还书口,让人难以靠近自助机。
抻长脖子,记者隔着拦路的电动自行车,仔细辨认机器上张贴的使用说明。上面显示,在网上免费预约的书籍,48小时内就可以送至指定的自助图书馆;此外,自助图书馆还可以归还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所借图书。但不知为何,自助图书馆却并未运行,不仅借阅区的操作键盘上布满了灰尘,机器正面和左右两块显示屏均“黑着脸”,显然已多日无人使用。
记者注意到,机器内除了儿童读物外,还包括哲学、文学名著、育儿等不同品类的书籍。不过,部分书籍显然已经过时了,比如机器内的显眼位置,就赫然摆放着一本名为《Excel 2016办公应用从入门到精通》的图书。“这机器不能用啊,黑屏了。”旁边路过的一位女学生,也注意到这台机器,但很快便发现黑着屏的自助图书馆已停止使用,略有些失望地嘟囔了一句。
追访
在机器上公示的设备分布表上,记者看到,这种“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一共在朝阳区布设了134台。其中,位于黄寺大街上的这台是“04”号机器,标注地址为123路公交黄寺站向西50米。
但显然,黄寺大街上的“04号”自助图书馆,并不是唯一停止运行的机器。记者登录朝阳区图书馆预约借阅服务系统“朝图预借”小程序,在“自助点位”查询选项下看到,目前只有49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机器能够在地图上查询到,显示仍处于运行状态中,黄寺大街上的“04号”自助图书馆并不在列。
“银联便民支付点” 自助服务机布满灰尘“黑着脸”
西直门外大街,距离首都体育馆不远处的路边,一台蓝色的“银联便民支付点”自助服务机,机身上积满了厚厚的污渍和灰尘,显然已长时间无人问津。
“这台机器在路边摆了好几年了,但好像从来没见它亮过。”家住白石桥附近的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这台机器所在的位置在首都体育馆和家乐福超市之间,人流量很大,不少附近居民出来进去都常常能注意到。“听人说,这台机器好像能交水电、燃气费,但是现在大家早就习惯用手机缴费了,这些年,我从来也没见有人用过这机器。”
记者看到,在机器的机身上,印有“银联便民支付点”“全民付”“闪付”等字样,并贴有”二维码识别”的标签。但机器上的大小两个显示屏均“黑着脸”,上面布满灰尘,用手指滑过或是点戳屏幕,也不见任何反应。
追访
说起“银联便民支付点”自助服务机,时间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记者了解到,作为便民服务工程之一,同时也是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8年,本市启动建设便民缴费“三通”工程。“三通工程”曾陆续在本市布放自助缴费终端,其中就包括依托第三方公司建设的3000个“银联便民支付点”。
这台便民自助服务机还能用吗?为何被闲置多年仍一直摆放在路边?记者想要通过拨打客服电话进行咨询。但很快,记者就注意到,机身上虽然印有“客服热线”和“客服电话”的字迹,但不知为何,电话号码却被人为“擦掉”了,让人无法致电客服咨询或是报修。
记者手记:便民设施要“设好”更要“管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昔日在街头增设的便民设施,存在过时、闲置、利用率不高、后期维护没跟上等一系列问题。有的设施年久失修、多年没有“亮起”;有的无人管理,甚至沦为“僵尸设施”。这些“僵尸设施”长期侵占城市道路、广场等城市公共资源,影响了城市整体容貌。
用“绣花精神”进行城市管理,因地制宜增补各类便民设施是一方面,而后续的配套服务和管理也必须跟上,避免“好事没办好”的情况发生。
便民设施的设置和后续管理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仍有利用价值的便民设施,可以通过排查,采取更新、更换、维修等措施进行提升改造,明确相关责任人,加强后续管理维护,再度“发光发热”服务群众。而对于一些已经失去原有功能、长期弃用、使用频率低下甚至影响正常通行的“僵尸设施”,则不妨大胆进行集中清理整治,进行彻底移除和清理,还清朗公共空间于民。
相关报道
充电柜罢工、回收柜拒收衣!小区里的智能设备失灵还失联
标签: 自助
②文章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完全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受益服务用户之目的,如信息标记有误,请联系站长修正。
④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违规的相关信息,如发现本站上有涉嫌侵权/违规及任何不妥的内容,请第一时间反馈。发送邮件到 88667178@qq.com,经核实立即修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