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通付POS机怎么样(工行“融e购”下架背后,银行电商集体走向败局)

快鱼网 27 0

银行电商,这一诞生近十年的业务创新尝试,最终还是黯然退场。

近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其电商平台“融e购”个人商城相关服务,以及企业商城公开销售、商圈销售、跨境贸易等相关服务,将于6月30日24:00时停止。

2021年末,据钛媒体App了解,在工行手机银行中,已支持开展“积分兑换”等业务,“融e购”App将于2022年6月底停止服务。而在这份关停公告发布之后,工行相关人士向钛媒体App确认,“融e购”部分业务如积分兑换、贵金属购买、公益捐赠等业务已融合至手机银行。

在此次停止个人商城等相关服务之前,工行“融e购”已上线八年(2014年1月推出),工行也是国内最早尝试电商业务的银行之一。2012年末,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大潮,大型商业银行开始入局电商平台,建设银行率先开设了国内首家银行系电商平台“善融商务”。紧接着,工商银行“融e购”、中国银行“中银易商”、农业银行“E商管家”、交通银行“交博汇”渐次出现。

除工行选择关停之外,农行目前经营的“兴农商城”在今年1月1日后,由农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平台运营主体自今年4月25日起,变更为建信金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行、交行的相关业务也罕见公开信息。

十年之后,五大行其下的电商平台均未能实现当年的宏愿,到底败在了哪里?

曾经的龙头范例

“融e购”曾一度被视为银行布局电商业务的龙头范例。

2014年1月,工行推出“融e购”,涵盖B2C、B2B两大业务布局——“融e购”B2C电商平台以“名商、名品、名店”为定位,集网上购物、消费信贷于一体;面向企业客户的“融e购”B2B平台,提供供应链、专业批发等市场模式。

与“融e购”同步推出的是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直销银行“融e行”,这三大平台得到了时任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力推。工行方面宣称,加强“三大平台”的共联、共享、共通,推动互联网金融单项产品创新向整体服务模式创新升级发展,加快构建产品量多质优、客户交易活跃、线上线下交互、服务运营完备的互联网金融体系。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战略的落地,作为战略具体执行部门,工行电子银行部、产品创新管理部、信息科技部负责人都进行了“换帅”。

彼时的公开报道曾提及,“执掌工行互联网金融战略三大部门“帅印”的三位总经理中,两位是博士,且均为中欧商学院EMBA,受过系统商科训练,又有较多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研究,且都有分行工作经历。三大部门在工行内部亦有e-ICBC战略“三驾马车”的说法。”

业务上线伊始,“融e购”成绩单在工行财报中得到了详细公布。2014年,“融e购”注册客户超1200万人,交易额突破700亿元。2015年,交易额超过8000亿元,注册客户超过3000万户;

2015年,时任工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融e购”已成为部分商户战略转型的重要平台,部分知名商户已开始将经营主战场从以价格战为主的传统电商网站,向以“品质为先”的“融e购”转移,交易份额也已逐渐超过其在其他电商平台的销售占比。

此后的2016年-2018年,工行“融e购”电商平台年交易额分别为1.27万亿元、1.03万亿元和1.11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融e购”从上线到年交易规模突破一万亿,仅用了3年,而达成这个规模,电商巨头阿里努力了12年。

截至2019年末,“融e购”用户达1.46亿户。但此后,“融e购”就工行年报中就鲜有提及。

2021年12月29日,工行发布公告称,将对“融e购”个人商城进行功能升级,升级后,将关闭非自营商品或服务的纯现金购买模式。

近半年后,公开发布公告,“融e购”个人商城相关服务及企业商城公开销售、商圈销售、跨境贸易等相关服务均将于6月30日24:00时停止。对于个人用户,如需进行积分兑换、购买贵金属和公益捐赠,可登录手机银行办理;对于企业用户,票据经纪、工行集采、司法拍卖等服务功能入口则迁移至工商银行门户网站首页。

一度集体追捧

综合工行以及其他各家银行入局电商时的表述和战略布局,可以一窥十年前电商受到银行追捧的原因所在。

首先是场景金融的探索。

彼时的工行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在1.0的网点时代,银行竞争的关键是空间和时间;在2.0的网银时代,银行竞争的关键是功能和安全;在3.0移动互联网时代,银行服务的竞争核心是场景和体验,谁的应用场景丰富、客户体验好,谁就能赢得更多客户,大量的银行应用场景被互联网企业占据,这就是银行的“痛点”,需要寻求突破。

其次是通过自营电商平台获取数据信息。

时任建设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徐捷曾在回应“为何建立电商平台”时直言,传统银行线下业务量大,但对企业账务信息丢失量也非常大。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中客户详细的交易记录,由银行去进行评级,实时授信,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徐捷认为,银行不能把企业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的记录做为融资的凭据,只有通过“善融商务”平台进行有效的交易积累的信息记录,才能形成有效的金融服务。

此外,组建电商平台也是当时的国有大行开展互联网金融转型的重点抓手。一位国有大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对钛媒体App表示,当年之所以组建电商平台、推出独立电商App正是为了通过组建新团队、推出新产品,尝试突破银行内部的“部门墙”,从内部减少互联网金融转型的阻力。

可以说,单一的电商业务对于销售收入上的贡献,远不及其在银行全盘布局中的战略性重要。如今来看,银行十年前定下种种目标难言实现。

至于为何银行系电商为何在近半年内动作频频,或选择关停、或选择剥离业务,将经营主体调整至其子公司。有报道指出,此次调整与监管要求有关。此前,监管部门明确要求银行剥离非银业务,银行项下不得成立非金融业务子公司。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工行此次调整与监管可能并无直接关联,银行在开展电商业务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才是主要原因。

陷入集体困局

2018年,中国银行业协会曾发布关于银行系电商的统计数据,截至当年底,自建电商平台的银行共有23家,2018年银行系电商交易总额为.04亿元。这意味着,交易总额超过1万亿元的工行一家独占交易份额的半壁江山,而工行遵义分行也曾发文将“融e购”形容为“国内第三大电商平台”。

但是,银行电商两眼经营数据的背后,其用户评价也毁誉参半。银行系电商平台不乏忠实粉丝,认为有大平台背书,分期便利,价格便宜,正品保证。

与此同时,也有市场调研指出其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国内电商专业消费调解平台电诉宝近年来发布的《全国金融科技电商消费评级数据》报告中,工行“融e购”、建行“善融商务”、中行“聪明购”等常常被列入“不建议使用”名单。主要提到的问题包括,发货问题、退款问题、网络欺诈、商品质量、虚假促销和订单问题。

这背后的核心问题是,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相比,银行系的电商平台往往只是一个代销平台。

一家股份行电商业务人士告诉钛媒体App,银行电商只是搭建了一个招商平台,满足一定条件的品牌方或者代理商均可以入驻其中,物流和售后都由入驻方负责,电商平台在其中应该承担运营管理的角色。

该人士还表示,甚至有部分银行还将这一部分的运营管理业务外包给其他机构。此外,银行的业务特点、目前的监管要求也决定了银行不可能在仓储、物流等方面下大力气与电商平台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银行系电商的服务体验势必难以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相比,本来就深陷红海的电商市场难以再容得下一批金融跨界者。经过近十年的探索,银行终于发现,电商并非是其所擅长的业务。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蔡鹏程,编辑|天鹏)

标签: 电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