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加生鲜的模式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日本的永旺、7-11,德国的REWE to GO、EDEKA,英国的TESCO express,美国的SAFEWAY、Whole Foods、amazon go等都积极引入生鲜品类,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日本6万余家便利店,单店日均销售在3至4万元人民币之间,其中鲜食占比在40%左右。
台湾全联社最新一代店,店内有鲜鱼加工间,现场烘焙间,咖啡休闲区。提供熟食、沙拉菜、现培面包,热便当等,更新鲜而且带温度。如今全联社只要新开一家店,周边的便利店就“哀嚎一片”,因为同样方便,但全联社品项更多、价格更便宜、服务更好。
生鲜品类的加入,使得传统便利店与社区生鲜超市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国内便利店一直都在不停地升级改造,就目前行业发展情况来看,要持续壮大,那么,生鲜转型可能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比起其他便利店在销售生鲜上的“浅尝辄止”,好邻居的变化显得大胆许多。
好邻居目前在北京有三百余家店铺,好邻居CEO陶冶称,升级改造后的2.0类型店铺中,绿标店(社区型)30余家、红标店(商务型)50余家,生鲜类品项在120-140种之间,生鲜占比40%+,毛利率在32%上下。2019年好邻居推出全新店型CVS++(餐型店),内含小食堂等特色小食加工间,单店日均销售额1万余元,鲜食占比超过50%,毛利率超过40%。会员数量200万人左右,重度用户占比约为30%。人群覆盖范围广,绿标店内最典型用户是年轻宝妈,40岁上下的人群,粘度非常高。
《商业观察家》日前专访了好邻居便利CEO陶冶,以期从好邻居的变革之中,了解便利店生鲜、鲜食业务发展可能。
早前,《商业观察家》获悉,按照目前的情况,2019年,好邻居的亏损会大幅缩窄。
陶冶则表示:“其实上个月,我们已经做到店铺总和盈利,明年应该是全面盈利。带生鲜的绿标店则是单独核算。”
一
foods&service
“鲜食”和“生鲜”是两个概念。鲜食是标品,即食性的熟食,如午餐肉、便当等;生鲜是非标品,需要烹饪加工的食材。
在中国,所有的食品称为食材,生鲜超市销售食材原料,未经过加工。而在国外,则认为foods=service,食品等同于服务。或是不需要再加工,直接加热即可,或是通过简单的烹饪即可食用,方便快捷,都是精装菜为主。例如家乐福express的净菜(免洗菜),永旺My Basket的精切肉、食材套餐等,让顾客吃饭更轻松,更省时间。
好邻居要攻克的是便利店+服务型生鲜的模式。
但中国至今的消费还很传统。从早期开始中国人就是买食材回来烹饪,或家中有老人、或自己有时间、或三线城市还有大量的做饭习惯。
但目前的趋势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居民收入越来越高,人们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做别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便利店、超市餐饮化,餐饮外卖化。
这种情况下,食材更多就是服务。
大卖场是一周一次,超市是一天一次,便利店是每餐一次,一天三次的生意。面对后工业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消费者,好邻居理解的便利店的核心是解决“吃”的问题。
第一,不是让顾客“吃”更轻松,而是让顾客生活的更轻松。
现代年轻人对吃的态度分两种。一是尝鲜,二是快速果腹,省下时间去做感兴趣的事情。
第二,唾手可得的服务响应。
现在与过往不同,年轻人除了自己特别心仪的产品外,很少会去囤货了,都是需要时再买。
第三,融入社区。
便利店只有融入社区,同社区生活融为一体,才能有更长远的生命力。
二
环境
中国的市场现状很复杂,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全世界最多元化、最难伺候的舌尖。
因为热餐饮食习惯,中国人口味复杂,天南海北,各地有各地的特色。
第二,不同的城市发展进程和区域食品产业链。
每个城市,包括同一个城市的发展进度都不同,区域的食品供应链情况也不同。例如上海有很多完整的加工食品的供应链,北京相对就要差一点,而三线城市基本还不存在。
第三,中国的居住形态同国外也不同。
国外基本上是市内以街区为主,郊区以社区为主,而中国以小区为主。
中国的街区(老城区)人口比较疏散。上海相对好一点,北京尤为明显,二环之内的住户很少,街区甚至都快要消失了。
社区是指有一定共通语言的区域。在美国是一些小镇,在中国是大院,比如说新华社大院,工厂大院,相互都认识。
而小区,全世界都没有中国这般规模的。新盖一栋楼,把人都邀到里面住,互相不认识,但密集度很高。
第四,人群定位复杂。
消费主力军X一代(高峰一代,主指80后)和新生军Y一代(互联网一代,主指90后)部分重叠;以及黄金一代(主指60后),改革开放时参加工作,他们是有资金,消费意识也很先进的一代,退休后有大量的时间去打发,有大量的金钱去花费。
第五,互联网和“新零售”的因素。
互联网更多的问题在终端。好邻居曾经做O2O(到家业务)因为流量问题暂时搁置。陶冶认为,新零售模式偏向于牺牲资本换规模,好邻居选择静观其变,更偏向于实业。对好邻居而言,线上业务只是对门店业务的一个补充。
除外部因素外,也有内部困境。好邻居在转型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不会做生鲜。比如菜、果、肉三项,不同于和工厂合作。工厂只要按订单持续生产,出来的东西是标准化的,而生鲜每天供应的产品是不同的。今天因为某些原因山东的某样菜换成了河北的,顾客一吃味道不一样。像这一类问题,只有不断试错积累经验。
三
探索
面对这些情况,好邻居做了以下三件事。
一、区域集约供应链支持的多店型覆盖,密集渗透。
北京从国贸向南十公里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虽同在一座城,但要同一个店型去覆盖却做不到,所以需要区域的集约,因地制宜。店铺会根据所在地域人群、生活方式等差别性而存在。
陶冶称,目前好邻居开店对地区不是特别挑剔,更多是看竞争。如果周边有完整的菜市场或农贸市场的话,相对而言业绩会差一些,但总体可以接受。
比如,好邻居北京车公庄地铁口的店对面就有一个农贸超市,背后又有一家几百平米的菜市场,竞争一直存在,但这家店日平均业绩也做到了2万元左右。
另一方面,用户基数和房租成本。好邻居力图实现坐标位置直接覆盖1500户居民的区域就可以开新店。目前,店铺最大的挑战是房租,好邻居开店的速度不算太快,更多是在慢慢做旧店改进。
关于平衡资金与扩张关系的问题,好邻居认为这是投资效率的问题。比如别的企业花费一亿元开一百家店,好邻居希望一个亿开两百家店,这是做多店型的根本考虑。
写字楼的店就开餐型店(CVS++);相对用户数好一点的区域,好邻居就开2.0的店;街边店,就选择1.0的店;社区内的店,就开成生鲜绿标店,让不同的店型在好邻居体系内,能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样店的培养成本就很低。
陶冶称,在北京的开店效率,好邻居是友商的3-4倍。
扩张模式上,好邻居更偏向于加盟,主导权和控制力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让加盟者增加收益。现在开店依然是加盟和直营在并举,但长远的角度来看,依然是加盟为主,直营为辅。
二、技术驱动的零售。
技术让原来很多分散执行、不可行的事情变得可行。
好邻居原来的数据源系统是面向功能的数据结构,是把信息保存下来,如今是面向产品、顾客的知识工程,是将信息解读成知识存下来。如此便可计算,而可计算是人工智能的第一步。
用本体(Ontology)方法论来建立门店知识结构和存储记忆,创建独有的数据仓库,建立基于知识图谱的便利店智能化数据中台,借助数据库,图谱知识表达、分析、智能管理。
具体到门店而言。
首先,是顾客前台自助结账。
收银POS、AI自助结账设备,无人店技术方案打通,有人店同无人店间无缝切换,有效控制人工成本。
其次,物联网前端检测收集数据。
在店内增加各类传感器,温度,电力,监控,还有一些智能的部署。通过物联传感器采集门店的实时数据,帮助门店进行运营。
比如实时温度、电力监控预警AI智能部署、管理陈列、顾客在店内行为数字化、排面的销售动向,即不同的位置同一产品的销售情况等进行提醒和管理,大量的取得门店的各种信息和状态。将店尽量的数字化。
再者,Xbrain系统架构,软硬件一体化的便利店智能操作系统。
监控中心员工在系统的帮助下帮助前端店铺运营。
监控中心做三件事。
第一,前场高度数字化;
第二,前后场实时互动;
第三,做“可运营”的门店,简化前场运营。
例如在中午时分,店内的电载容量接近饱和,监控中心提醒门店,将某台设备临时关掉来腾出电容量。
或者下午五点钟时,某家店的三明治还剩下25个,有滞销风险,便提前通知门店,门店做出应对策略,将三明治处理掉。
再或是在高峰时段,关东煮一份都没销售,那可能是两种可能,第一是店内没做,这是管理上的巨大失误,另一个是设备的出现了问题,及时上报修理。
监控中心对门店业务支援和工作下发订货、检查、新品指导等,后台帮助门店进行业务支援。例如新员工入职,业务不熟练、店长不在店等情况,店员只需要看引导便可。
监控中心算法精准订货逐步替代门店订货作业。订货系统含有自动订货和辅助订货。常温商品基于AI自动订货;生鲜商品,基于客流预测的总部辅助订货。
监控中心帮助单店进行品类诊断,对比标杆,分析品类和单品效率差距。
例如调度上月,上周的数据做比对、看亏损,寻找亏损原因,需要做怎样的补救措施;或找出下一个月该设定的目标和完成情况,让督导和店长工作具体到可执行的细度。
通过系统帮助店员把工作完善起来,一切尽可能数字化,简化前端的运营,帮助门店把琐碎的事情管理起来解放门店,让门店专注服务。
最后,经营商品和经营用户。
好邻居的生鲜定位本质上不是生鲜,而是是增加了生鲜的便利店。店内有蔬菜、水果、肉类,同样还有各种各样的包装食品。
门店做社群运营,后台有专人负责。促销发布、客服投诉、早市菜票、周末拼团、群接龙、产地直发、每日晚餐预定(半成品)、周末集市、海鲜水产现杀现切配送。陶冶称,现在单群能做到每周1万+销售额。
营销自动化工具。系统通过一系列数据指标和对比分析及时跟踪当日数据情况,第一时间掌握客流动向。按照不同属性维度和时间范围,了解客流的趋势变化,后台用户分层、标签管理,借助标签集合,进行综合画像,实施自动化精准营销。
四
竞争
盒马、永辉、7fresh纷纷加码针对社区场景的生鲜小业态,社区生鲜还有苏宁小店,每日优鲜等线上渠道加入,再加上本就存在的7-11、全家等便利店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好邻居如何应对?
与传统便利店比,生鲜被定义为好邻居最大的比较优势,前者难以进入社区。
与个体超市、社区超市相比,好邻居则力图要做到产品更新鲜、更有档次,店内带有具备餐饮营业执照的加工区。
同线上渠道比,好邻居的优势是成本和时间,顾客下楼就能买得到。陶冶认为,线上渠道虽有送货上门的服务优势,但顾客也失去了自行挑选心意产品的权力;另一方面,好邻居的产品现做现卖,新鲜的同时带着温度。
同连锁商超比,好邻居管理上力图做的更加简洁化。陶冶称,好邻居带生鲜的绿标标准店,店员数一般在12到13个人,有更复杂加工项目的个别店的员工数会更多。红标店一般则在7-10人的员工数配比。大部分社区连锁超市(500-1000平米),一般是20-30员工数配比。
红标店
“优化人力得益于两个部分,一是供应链的建设,二是后台管理系统和主IT系统的建设。”
供应链方面,好邻居供应链的建设主要想法是让前端尽量的简单下来。
半成品在门店制作虽然销售效果不错,但是太消耗人工。做食材是鲜的,但想保持卫生相比熟食难度要大许多。
例如水果,消费者购买是要直接入口吃的。不像熟的,高温加热自然灭菌,但是鲜的不能加热,卫生处理的难度要远远高于熟食。这部分好邻居仍在做,但还在寻求合适的加工企业。
好邻居希望对在售产品逐渐标准化。
希望提供的半成品是工厂做好的,并且帮助门店设计好如何加热、拌制等,门店不需要生鲜运营专员、刀手、面点师、厨师等专业人员,普通的店员按照工作流程去操作就能执行。
成本方面,好邻居目前生鲜类的包装比例不太高,主要由店员打理包装,目前这块成本不算太低,但陶冶认为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相对于食材的损耗而言占比很小。
生鲜的损耗率差别很大,跟销售有很大关系,陶冶称,好邻居生鲜的平均损耗率为3%左右,由此,综合下来毛利率最低的门店大约在24%左右,业绩好的门店在31%到32%之间。
人工成本主要靠技术和供应链的搭建来节省。例如监控中心一名员工兼顾20到30家门店,可将门店人员成本节省下来。
供应链方面在试水降低成本的方法,但陶冶认为供应链的投资比较大,目前的模型还没有思考。未来想要做一个更加符合经营模式的供应链管理后台。
好邻居在成本上,包括销售、物流、货品、人员等各个方面都在把控,但核心的重点是在后台设计上流程和用IT来帮助维持稳定性。
陶冶称,目前的一些改造升级,效果还是不错的。
通过AI识别分析客流,绿标店与红标店比较,女性顾客增多,占比超过55%;45至60岁之间顾客占比增加。中年女性增加。因此,大幅提升了生鲜、日配、面包、百货等品类的销售,面食类速食初步成功上线,推高 了“吃”的体验,并提升了毛利。
陶冶称,升级后的好邻居店铺生鲜占比由原来的15%升至48%左右;单店日均销售额由原来的1万余元增至2万余元;客流量上升60%左右;客单价平均上涨3.5元;毛利基本维持在32%上下。
五
未来
好邻居未来只做小店。
陶冶认为,店在于店型,买什么取决于店型,零售的核心在这里。用什么样的产品跟顾客去对话,就是掌握店型,店型的研发是精髓。另一方面打造一个适合的供应链去让店型更高效。
好邻居计划先做北京市场,未来会往三线城市发展,跳过二线。主要是因为好邻居店型的变化能力比较强,有系统支持,知识数据分析等,适应性比较强。三线城市之间的差异性会更大一些,希望以现有的身段在三线城市走出一点不一样的路。
好邻居同目前一般做生鲜店的方向不太一样。大多数生鲜店目前还在解决食材(初级农产品)的问题,好邻居想解决“吃”的问题,更偏向于鲜食和半成品这一部分。目前好邻居鲜食有25%的销售占比。
对于纯粹的生鲜,首先,好邻居认为竞争很激烈,任何一家个体店目前的表现并不比连锁店差,而且还有许多同业在做。
其次,好邻居认为未来的趋势,顾客偏向于不做饭。好邻居对于销售食材不是特别关注,食材要销售,但更多是一种服务。
好邻居以后会更加偏向于休闲、佐餐类加工食品,回家不用动刀不用动厨。现阶段重点是规划面食为主,肉食熟食类目前正在试水,而半成品对工业条件的要求会更高,会晚一点时间推出。
标签: 邻居
②文章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完全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受益服务用户之目的,如信息标记有误,请联系站长修正。
④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违规的相关信息,如发现本站上有涉嫌侵权/违规及任何不妥的内容,请第一时间反馈。发送邮件到 88667178@qq.com,经核实立即修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