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支付宝和微信分别凭借史无前例的补贴和红包大战,使中国的线上支付市场比大多数其他国家提早一步全面迈入移动时代,甚至客观上打造了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全球第一的盛世,同时也为民众带来了支付介质可以不再仰赖于纸币、信用卡等实体凭证,通过电子二维码认证也可以实现交易的颠覆性认知。
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生物识别认证在金融支付转账中取代二维码等电子凭证的趋势正渐行渐近。2018年12月到2019年3月短短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内,支付宝刷脸支付硬件设备“蜻蜓”和微信刷脸支付硬件设备“青蛙”先后上线,随后两家立即开始了“仿佛刻在DNA里”的补贴推广行动,标志着刷脸支付的战火刚刚点燃局面就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今年4月,时任支付宝支付事业部总经理钟繇称,未来3年将投入30亿补贴刷脸支付;随后又有服务商传出,微信对刷脸支付的补贴力度达到100亿;9月份,支付宝进一步宣布,将30亿市场补贴改为“补贴无上限”。
同时,中国银联也试图将新兴支付市场的二元格局改写为三足鼎立:10月20日,中国银联携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等60余家机构正式联合发布全新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刷脸支付市场迎来了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等联手组建的“国家队”。
刷脸支付这一新兴业态,上有“国家队”的高度重视和快步进场,下有传统to C支付巨头轻车熟路的补贴大招,似乎又一个王朝近在眼前。但第一步迈出去了,迈对了,然后呢?终端用户真的买账了吗?
目前市面上刷脸支付设备的应用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支付宝“蜻蜓”、微信“青蛙”为代表刷脸支付外设硬件,与超商等支付场景中现有的存量POS机结合,即插即用;第二类是依托于自助收银机,将刷脸支付作为一种支付手段进行整合;第三类是对部分自助售货机进行改造,使其在现金投币、扫码支付之外,也具备刷脸支付的功能。
今年以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部分地铁自动售货机、便利店、连锁超市当中逐渐铺设了刷脸支付的应用场景,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全时便利店、味多美、迪卡侬等知名超商。但经过一些C端用户实地验证,这些商业场景中刷脸支付设备的可用性不甚乐观。本文作者曾经亲历数次地铁自动售货机刷脸支付认证失败,而便利店中的刷脸支付状况略优,在某些情况下,便利店员工会主动引导顾客进行刷脸支付,同时有便利店员工表示,在她工作的便利店中平均每天约有1/10的顾客最终通过刷脸支付完成结账。但在大型超市和百货商店中,刷脸支付方式仍然难以找到立足之地。除了B端市场决策相对谨慎,市场进展仍需时间,刷脸支付难以立刻成为商家结账服务的主流之外,C端用户对于安全、隐私等方面的审慎考量也成为阻碍刷脸支付方式迅速全面铺开的阻碍。
在见证了若干被曝光的数据泄露事件后,C端用户对于个人信息安全更加敏感。近期丰巢快递柜上线“刷脸取件”功能被一位小学生用照片破解的风波也侧面暴露了刷脸认证背后仍然存在的安全隐忧。据了解,刷脸支付的主要原理为将硬件终端采集到的人脸信息与云端服务器存储的信息进行比对,判断身份信息是否一致,然后进行认证完成支付。因此在整个刷脸支付过程中,一方面如何保证硬件终端侧收集的个人信息和支付信息安全,另一方面云端服务器如何防范信息泄漏,成为摆在业界面前的重要安全课题。
同时,生物识别、刷脸认证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一方面认可刷脸支付的产业价值,但又多次公开示警其存在的安全隐患。9月20日,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在金融网络安全论坛上表示,在网络空间仅依靠人脸等单一特征进行金融交易验证,存在严重交易隐患。生物特征滥用误用、数据集中泄露风险问题突出、敏感信息窃取手段不断翻新等风险点。但李伟也表示,针对人脸识别、支付应用热点,由于线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存在诸多风险,应用条件条件不成熟,而线下应用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
在涉及安全方面,“国家队”显得更为谨慎,银联的“刷脸付”相对于支付宝、微信而言,增加了密码键盘的支付口令验证,通过多增加一道密码验证,进一步提升了安全等级;同时银联承诺在信息保护方面,“刷脸付”所采用的人脸特征采集机制需明确获得客户授权,并且严控数据使用范围,采用支付标记化、多方安全计算、分散存储等技术,严防信息泄漏、篡改与滥用。一些行业人士认为,从长远来看,银联亲自下场试水,也能够对未来生物支付相关技术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产生推动作用。
除了安全问题,目前大部分刷脸支付的用户体验也为顾客实际应用此类新支付手段客观上设置了障碍。首先,不稳定的设备连网增加了操作失败的可能性,也一定程度扑灭了顾客尝试新鲜支付方式的热情;其次,部分刷脸支付设备难以满足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合中用户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一些用户坦言,他们用过的刷脸支付设备会将人脸识别图像在屏幕上定格显示,而在人多的地方当着大量陌生人将自己的脸投影出来着实是一件尴尬的事。
综合来看,支付介质轻量化、简约化大势所趋,刷脸支付可以进一步将用户从必须随身携带的硬件中解放出来,就像手机支付取代更加繁琐的现金、银行卡支付一样。今年8月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将推动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但从安全性到用户体验,刷脸支付都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来源: 中国电子银行网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标签: 支付
②文章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完全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受益服务用户之目的,如信息标记有误,请联系站长修正。
④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违规的相关信息,如发现本站上有涉嫌侵权/违规及任何不妥的内容,请第一时间反馈。发送邮件到 88667178@qq.com,经核实立即修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