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宓迪)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了《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多项与移动支付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的落地,在推动行业规范发展、防范风险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数十项支付标准已制定发布
互联网催生出更为丰富的支付形态,形成了银行卡、扫码、NFC等多种形态并存的综合支付体系。根据央行公布的数字,第三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69.35亿笔,金额65.4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19%和32.91%,延续了此前较快增长的态势。
在金标委副主任委员、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看来,移动支付的原始技术源自发达国家,但在中国却取得了快速发展,能够做到风险可控,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移动支付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标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介绍,2012年至今,围绕移动支付、非银行支付,我国制定发布了约50项金融标准,涵盖标识编码、安全规范、接口要求、受理终端、支付应用、联网联合、检测规范等各个环节。同时,采用“金融标准+检测认证”方式,规范事前准入、事中监管,推动清算机构、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芯片厂商、终端厂商、商户等整个产业链实施相关标准,构建良好生态,保障了移动支付的健康快速发展。
支付标记化等规范降低交易风险
据了解,早在2012年,人民银行已组织相关商业银行、中国银联、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等单位,牵头制定了移动支付领域一系列标准、规范。
2016年,在中国金融移动支付系列标准下,新增了支付标记化技术规范分册,解决在支付场景下支付卡信息明文传输易受攻击泄露的问题。采用标记化技术,可以保护支付场景下支付卡账户的敏感信息,降低了交易风险。
2017年制定的移动终端支付可信环境技术规范,则旨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建立支付可信环境,为移动支付涉及的敏感信息提供安全存储或进行加解密计算的安全环境。
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邢桂伟指出,金融机构通过落实标准,还能够提升业务处理的效率和客户体验,有助于降低相应的系统建设成本。
标准“走出去”:23个市场开通银联二维码业务
近年来,科技的不断更新迭代也带来了人们支付习惯的改变。
中国银联助理总裁戚跃民记得,2002年银联建立之初,联网通用是国家金融工程的首要目标之一。 “联网联合标准”的实施,不仅帮助人们解决了“去工行取款要办工行卡,去农行取款要办农行卡”这样的烦恼,使一张卡可以走向全国,同时也帮助了过去收银柜台“刷工行卡要找工行的pos机,刷农行卡只能找农行的pos机”这样的问题。
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谢群松认为,央行稳步推进金融标准的研制、发布和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我国金融业的风险防控、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
随着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来自中国的标准也迈出了国门。据了解,泰国、老挝的银行卡转接系统以银联标准建设而成,塞尔维亚、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的支付转接网络正以银联标准进行建设或升级。
此外,银联在EMVCo中与其他境外卡组织共同研制了EMV二维码标准,目前已有23个市场开通了此业务。同时,银联还是新加坡二维码工作组成员,参与新加坡本地统一的二维码标准的制订。
新京报记者 宓迪 编辑 刘晓阳 校对 何燕
标签: 支付
②文章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完全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受益服务用户之目的,如信息标记有误,请联系站长修正。
④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违规的相关信息,如发现本站上有涉嫌侵权/违规及任何不妥的内容,请第一时间反馈。发送邮件到 88667178@qq.com,经核实立即修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