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卡怎么用pos套现(从卡基账户到数字账户:数字化时代的消费金融)

快鱼网 17 0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钟伟/文人们的一生中,个人财富的管理可分为资产和负债的管理,资产端的管理大约通过大众理财、财富管理或私人银行来完成,负债平滑管理大致通过按揭等长期工具或消费金融等中短期工具来完成。通常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后,居民消费越发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消费金融也就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人们的支付则从金属本位支付,到信用纸钞支付,再到以银行卡为基础的卡基支付。目前在线支付迅速崛起,伴随纸钞和银行卡实体卡使用频度的大幅下降。传统的发卡机构-持卡人+商户-收单机构-跨行支付清算机构的“四方结构”也在嬗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消费金融领域的支点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体系的建设,未来商业金融机构的支付服务,未必能继续扮演居民消费金融支点性角色。数字时代的个人消费金融格局仍受到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的重大影响。

我们将直接涉及消费金融的金融工具粗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传统的信用卡,目前在中国没有独立信用卡公司,而由银行作为发卡机构,且只能发行实体卡;第二类是现金贷,通常为额度30万元以下的消费贷款,传统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均有此类业务,传统银行额度较大,互联网金融机构额度通常较小,利率亦略低。例如微众银行的微粒贷和蚂蚁集团的借呗;第三类是数字消费金融,可以花呗和京东白条为典型产品;当然生活中还有第四类,即2010年以来,陆续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由于笔者对此类机构10年来的产品发展非常陌生,只能略去不予讨论。

第一部分 三类消费金融产品的客群存在差异性

现金贷门槛较高。银行对申请人征信要求较高,在涉及较高借款额时尤其如此,获客渠道线上线下兼而有之。微粒贷、借呗则为纯线上获客。微粒贷似可视为微众银行借助微信平台提供的在线现金贷,申请获批之后,微众银行通常将贷款发放到申请人预留的银行卡内,而不是零钱钱包内。和传统银行的现金贷相比,无论借呗还是微粒贷的额度从数千到30万非常灵活,还款安排方式似乎也较之传统银行更为灵活多样。就现金贷的利息而言,传统银行和互联金融机构差异并不太大。

信用卡门槛也不低,没有良好征信和稳定工作收入者,通常难以获得信用卡。近年来银行既注重发卡量更注重活卡率,获客渠道也兼顾线上线下,但线下通过企事业单位获客仍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毕竟睡眠卡的负担,芯片信用卡的制卡发卡成本仍颇不便宜。虽然名义上信用卡仍有年费,但若非高端白金/钻石卡的话,活跃使用的信用卡通常可免年费。

数字消费金融的客群更为广阔也通常更年轻化,入门门槛很低但可渐进积累信用而同步提升授信额度。花呗初始月度消费额可从500元起步,面向支付宝新客户或资信状况一般的用户的“花小呗”,授信额度甚至低至20-50元。如此之低的授信额度,是传统银行连尽职调查和客户认知KYC的成本都无法覆盖,更难以触及的长尾利基市场,显然需要数字技术的强力支撑。京东白条可免手续费免息分期,如此低门槛和优惠确实是传统银行难以做到的,毕竟芯片卡制卡寄送成本是明摆着的。数字消费金融能够从长尾市场切入,很大程度上可能在于蚂蚁集团有其自身的数字信用体系,京东则有机构大数据,加之数字消费金融为纯线上获客,具备以数据云和人工智能对申请者的客户画像能力。

如果形象化一些,假定有三个年轻人:在校大学生,从小县城到大城市打拼的快递小哥,以及入职不久的金融白领。那么,消费金融的门槛对他们意味着什么?1、这三个年轻人很可能均无法获得几十万的现金贷,如果没有央行征信系统和持续稳定工作履历的话。金融白领新手也未必能够获得银行现金贷或微粒贷。 2、金融白领新手通常能够成功申请银行信用卡,快递小哥存在一些申请到信用卡的可能性,大学生则可能仅能获得校园卡(类似认同型储蓄卡)。3、以上三人获得数字消费金融的支持几乎没有太大疑问。这就是“门槛”的含义,长尾客户喜爱花呗和白条,根源还是在于普惠消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第二部分 三类消费金融产品的使用成本存在差异性

现金贷的使用成本通常比较高昂。以较为典型的30万现金贷为例,第一种,最便宜的放款方式是期初放款,期末一次还清本付息,例如年初贷款30万元,利率为6%,年底还本30万并同时付息1.8万元。第二种,期初放款分期偿还,例如年初放款30万,每月还本2.5万元,并付息1500元,营销人员可能仍然声称这种现金贷利率为6%,但实际使用成本在约9%。第三种,随借随贷,随贷随还,按日计息。例如日息万分之三,年化之后约11%,其好处是借款还款极其灵便,其实有利于个体工商户补充流动资金,且计息简便。如果现金贷有手续费,则使用成本更高。传统银行的现金贷通常是第一或第二种方式,借呗和微粒贷则通常使用第三种方式。

信用卡的使用成本通常比较便宜。持卡人能否巧用信用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卡成本。信用卡存在许多有趣的特点,一是可能存在市场内部交叉补贴,即储蓄卡补贴信用卡;二是存在各种积分计划,既有和航空酒店联名的积分计划,也有银行独立的积分计划;三是高端白钻卡存在丰富的增值服务,丰富到银行信用卡从业人员,都几乎不能区分不同银行的信用卡究竟有怎样不同的增值服务。因此,一个细致的持卡人,如果总是免年费、巧用积分、在免息期内全额还款的话,则信用卡几乎不存在用卡成本,而有用卡收益。银行信用卡部门也在努力提高生息资产率,鼓励持卡人分期,并在随借随贷随还、按日计息的产品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信用卡的申请门槛和获客渠道,以及实体卡片携带、出示和使用本身的些微不便,仍然和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群体存在一定距离。

数字消费金融的使用最大的优势在于商户无需硬件投入成本。花呗相对于信用卡而言,扣率并不明显占优,而是普惠便捷性占优。对于职业稳定、线下活跃的中年人,白钻信用卡仍是其主流使用习惯。但数字消费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易用性,使太多青年在独自消费伊始,就已形成了使用支付宝或微信等数字钱包,使用花呗或白条的习惯。花呗更是不分线上线下、随时随地的使用,这可能使青年人未来对信用卡难以形成首选性需求和使用习惯。

我们也可以形象化地勾勒不同商户形象,来显示不同的消费激励。第一种是北京SKP这样的重奢消费商厦,消费者无疑会首选信用卡支付,商家因较厚的获利能力,对扣率高低也不敏感。第二种是家常菜馆之类的大众消费场所,激烈的竞争使商家可能会对支付方式采取来者不拒的姿态,银行卡也罢,微信支付宝也罢,花呗也罢都取决于客人。第三种是机票酒店预订或入住类,商户或消费者几乎注定使用信用卡,这不仅受到预授权制约,更受到企业预订系统的制约。第四种是天猫或京东店,或快餐便利店,此时商家和消费者更可能选择数字钱包或者数字消费金融来支付,对商户而言无硬件成本投入,对消费者而言便捷性占优。

第三部分 信用卡、数字消费金融的商家覆盖及消费激励不同

对于现金贷而言,其消费激励效果不易评估。现金贷只涉及放款机构和用款人,不涉及商家。因此现金贷虽然被冠以消费信贷之名,本质上就是难以确定最终去向和用途的现金借贷,无所谓商家拓展或收单业务。无论这些机构是传统银行,还是微众等互联网银行,用款人是将现金贷用于消费,还是购买基金股票等投资行为,并不容易分清。相比而言,房贷车贷类的传统消费金融,对大宗消费的激励作用更明确。

值得赘叙几句的是借呗,其虽属现金贷,但可能和微粒贷亦存在差异性。从花呗、借呗用户支用情况来看,目前花呗户均账单金额仅900元左右,使用率约20%;借呗笔均支用金额仅3000元左右,使用率约50%,这表明花呗、借呗就是用于日常小额消费场景的产品。借助对场景认知、适度授信和实时风控技术等科技创新,借呗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借款人过渡消费和多头借贷,也使资金流向房市的可能性极小。

对信用卡而言,其消费激励效果明确,但存在漏洞。信用卡市场存在四方结构,属双边市场,因此商家和各发卡行、收单行的合作十分紧密。早期人们常能看到商家就扣率高低,和银联等有激烈冲突。当下人们则习惯于线下商家在玻璃门窗上粘贴的信用卡受理标识,以及收银台一字排开的各种POS机。商家签约之后的合约期内有接受持卡人刷卡消费,不得拒绝刷卡,以及接受商定扣率,不得重议扣率的法律义务。银联、发卡行和收单行也会协同或者各自展开一些刷卡优惠、抽奖等营销活动。理论上收单机构是充分竞争的,但考虑到必须分润的交换费和转接费已占据扣率的大部分,收单机构扣率的自主定价权并不大。一个略微古怪的问题是,信用卡的商家,通常当然必须是经过工商税务注册的,否则难以摆放POS和税控机,无法出具消费凭条和发票。

信用卡较之数字消费金融,预授权可能是其仍存的优势。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中高端酒店预订和入住仍流行信用卡预授权。另外政府公众服务可能会选择卡基支付,例如社保、医保、公积金等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消费等均是如此。源于商家分期销售的信用卡发展到今天,几乎已是消费金融的代名词,其消费激励功能不言而喻。如果说有漏洞,那么POS套现可能是顽疾。

对数字消费金融而言,其在整合长尾市场、便利小额消费、普惠小微商家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持续优势。仍以花呗和白条为例。传统信用卡的特约商户,通常是银联或收单机构营销的结果,商户相对被动。且商户拓展通常在线下。数字消费金融与之显著不同。商家是否接受客户的消费金融支付工具,纯粹是商家和客户自行选择的结果,通常不是花呗或京东主动拓展所致。商家如果觉得接受客人以花呗支付对自己有利,就会向花呗提出开通申请,瞬间即可得结果,如果顺利的话,商家将从花呗得到一个“收钱码”,客人可以刷收钱码并选择以花呗支付消费款项。商家是否愿意开通收钱码,在客人支付时是否建议客户用花呗还是用其他方式支付,客人用现金、数字钱包、银行卡还是花呗支付,也纯粹是商家和客户自行选择。商家甚至可以根据消费情景和心情,心血来潮地自行决定是否用收钱码接受花呗付款。由此可见,在花呗场景下,客户和商家的选择是高度灵活的。不少年轻人形成了小额消费使用花呗,酒店机票预订等使用信用卡的分层消费习惯。接受花呗的商家也有别于接受信用卡的商户,花呗商户通常是快销品便利店,或是电商小铺,笔均消费十几块、数百块而已。大多数花呗商户也通常能够感受到,接受花呗之后对零售额的显著提升,否则他们会选择停止接受花呗,毕竟商家接受花呗还是有扣率负担的。白条的使用也是如此,客人在京东电商平台消费,到支付环节时,可自行选择是否使用白条分期支付,很少有人能拒绝免手续费、免利息的真正白条。通常在一次购物积累金额较大时,或在购买手机家电等电子产品时,人们会选择白条分期。入驻京东的商家在接受白条之后,是否影响收款账期,花呗因商家实时受到全部款项,因此不存在帐期问题,对白条和上架帐期的关系不是太清楚,目前看来,白条无所谓扣率,有利于消费激励,尤其有利于消费者。

考虑到便利店、电商小铺等长尾市场的普遍存在,考虑到这些或线上或线下小店铺生命周期之短、对成本负担之敏感,考虑到年轻人对小额消费支付便捷性的苛刻要求和消费习惯,人们已很难想象,传统信用卡如何将信用卡实体卡片塞进年轻人的手中,如何将POS铺装到星罗棋布、或线上或线下的小店铺面。对商家而言,其可申请收钱码并灵活使用,主因并不在于扣率,而在于接受花呗是否对销售有明确的提升效果。对客户而言,其小额消费时以何种方式支付,日益取决于支付的便捷性。

人们容易想象到,由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支付巨头们将能够辨识那些行为上实际已是个体户、流动商贩或街头小店的“商家”。例如,如果某个数字支付账户总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以相对规模的单笔金额,向陌生账户收钱时,比如早晨7点至9点,于北京西城区某个街边,某个账户收取8块或其倍数时,那人们不难想象到,此账户的使用者,是此时此地以每份8块售卖早点的某个摊贩。数字消费金融很容易以金融技术挖掘到此类客户并为其提供相应服务。同样地,数字消费金融机构可能也能从减少甚至停止接受花呗的商户群体中,摸索出花呗的不足。

数字消费金融产品,在用户端和商家端不存在具体的硬件,因此也不存在信用卡的伪卡盗刷或POS套现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字消费金融就杜绝了相应风险,不良商家的刷单问题始终困扰着电商行业。

我们没有讨论现金贷和消费激励的关系。在中高端消费场所和中高端消费人群“双高”时,尤其是线下消费时,信用卡仍占优。在小店遭遇小民的“双小”时,尤其是快销便利和线上消费时,数字消费金融的优势更为显著。因此数字消费金融具有普惠金融服务的明显特性。

第四部分 数字消费金融带来分润渐变、去硬件化和开放化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科技金融和科技监管的进展,消费金融领域也在悄然变局。

一是现钞的使用不断减少,消费日益由在线支付、银行卡和数字消费工具共同推动。现钞使用的迅速减少首先是由于银行卡的现金渗透率,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和中高收入阶层迅速普及,然后电商和互联网支付机构共同进一步推动了现钞使用的锐减。当下数字制度和数字消费的受理环境和公共认知不断提升,因此M0的数字化,以及消费支付领域的数字化仍在不断加速。未来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问世将使该进程更不可逆。

二是信用卡的无卡使用日益上升,实体卡的发卡增速放缓。这种无卡使用主要通过两类途径展开,一类是机票酒店旅游等实名消费的预订购买,以无卡和VPN码验证为主。另一类是微信支付宝等数字支付工具和信用卡的绑定,使信用卡在线上线下场景得以便捷使用,绑定既意味着银行客户的平移和银行收单的减少,也意味着信用卡使用场景的灵活拓展。信用卡的无卡使用频率的显著上升,是否意味着没有实体卡的“虚拟信用卡”将是未来趋势,并能和花呗、白条等数字消费金融相竞争?目前尚难有定论,毕竟APPLE CARD等问世至今,并没有取得显著的市场成功。

三是收单市场格局渐变,传统卡组织前景不明朗。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数字支付平台的相互融合依赖逐渐加深。银行卡和数字支付工具的绑定使用,以及数字消费金融的不断发展,使得数字支付和数字消费金融,大大推动了发卡机构、类似拉卡拉等收单机构之间,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合作。数字支付平台的间连收单日益重要,但并不对扣率有重大影响。网联问世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直连的消退,使得支付宝、微信通过与收单机构合作拓展的间连商户占比更高,直连商户比例较少。微信几乎没有直连收单商户。因此国内收单市场集中度仍然偏低。互金整改后,强势的发卡行有提高通道费之势,使得商户扣率可能不降反升。

四是传统银行卡对持卡人的各类积分计划和增值服务似乎和客户忠诚度之间的关系趋弱。在数字支付和数字消费金融广泛发展之前,不同银行卡发卡银行的营销竞争中,积分计划和增值服务得到普遍重视,其也是增强客户认同和忠诚度的重要手段。而花呗、白条等并无此类服务,却仍吸引大量用户和商户。可能解释有两种,一种是用户阶层有别,信用卡活跃用户多为中高收入阶层,对积分回馈的敏感度不强,或者银行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部门也提供类似服务,从而冲淡了银行卡相关活动的效果。而花呗更多地集中在零售消费的长尾市场,人们更为关注的是数字消费本身的可得性和便捷性,几乎绝少对积分或增值服务有所要求。本质上积分计划是积分提供者提供给用户的期权,期权的定价和行权条件均由提供者决定,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可能会使积分计划和增值服务等期权价值持续趋弱趋降。

五是数字消费金融日益明显的去硬件化和开放化态势,使得传统的机具市场和封闭型卡组织面临挑战。其中表象化的显著变化有两点,一方面无论银行卡片、POS机还是ATM机,都不存在运用于线上场景的可能性,信用卡成为支持的卡基账户。此外,即便在线下,小微商铺也很难接受机具的固定成本,以及成为信用卡商户的刚性约束。消费者似乎也逐渐失去了在零星小额支付中使用银行实体卡的选项。另一方面,VISA类似的封闭型银行卡组织面临挑战,其封闭性主要体现在卡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发卡机构和卡组织之间的关系等。而数字支付是一个开放的支付和收单平台,对所有卡基账户、支付钱包等都开放;数字消费金融则也对几乎所有消费支付场景都开放,甚至消费金融产品本身都是开放的(例如邮储借助花呗平台的邮储花呗)。机具可能会集聚更多功能或更智能化,但是去硬件化和开放化仅仅是表象,其暗示着数字支付和数字消费金融潮流的转型。

第五部分 数字消费金融或将重塑消费金融产业

仍然会有人将花呗或白条等视为无卡信用卡,或者会认为,如果信用卡成功地从实体卡走向虚拟卡,那也能在消费金融领域取得更大成功。或者会认为,类似花呗、白条等应申请牌照转型为类似apple card那样的互联网信用卡公司,并接受类似传统信用卡公司那样的监管。这些都可能对数字消费金融产业带来冲击,应给予真正的重视。

第一,数字消费金融无所谓BIN号及标准卡。数字消费金融具有助力消费的金融功能,但它的存在型态只是个数字账户。传统银行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卡,是借记还是贷记卡,都存在BIN号号段申请和分配、卡片的技术标准和标准兼容等问题,由此衍生了卡片制作以及技术、数据标准的迭代、升级等产业需求。对于数字消费金融而言,上述银行卡产业的卡基要求荡然无存。因此这也就决定了无法强制花呗账户申请BIN号,作为虚拟信用卡来使用和监管的可能性。反之,花呗等的系统设立和运营成本将急剧上升,用户也将因花呗便捷性的丧失而选择放弃花呗。

第二,数字消费金融的功能化,和专门发卡机构的弱化并存,功能性比机构性更为重要。无论对于传统信用卡还是花呗的用户,其最为关注的仍然在于消费金融的功能,即获得消费信贷额度的门槛、使用成本和便利性,而不是什么四方结构、双边市场之类的产业途径。许多用户对扣率及其构成很可能一无所知。同样地,商户关注的核心也在于其接受消费金融的成本(主要是扣率支出),以及由此带来的销售攀升、客群增加等实际收益,并不是商户喜欢排成阵列的POS机,或收银员对如何接受双卡消费的持续培训。花呗、白条等数字消费金融便捷地提供了免息或分期的消费金融功能,这对用户和商户是最为关键的。同样地,传统银行卡产业的发卡机构,本质上也是为了从扣率中分润,为持卡人提供循环消费信贷、提高生息资产率和降低卡账不良率。近年来发卡机构更聚焦务实,更多关注消费信贷的净收益率,尤其是对高端人群和个体工商户的渗透,而不再是卡片设计的新潮、增值服务的炫夸等,也不太关注卡组织、卡标准之争。卡组织及其标准,以及机具等相关行业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发卡行完成消费金融这一功能。

第三, 消费者和商户灵活性的提高和忠诚度的下降。数字消费金融的崛起,使得消费者往往会临时选择不同的消费金融工具,一个人既可能在机票预订时使用信用卡,在便利店使用花呗,也极可能在京东使用白条。商户是否愿意接受花呗付款的约束,也比是否接受信用卡付款的约束要更灵活。对于碎片化的、开放场景的消费市场,消费者和商户的忠诚度都很弱。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诸如花呗的用户和商户都是实名制的,但花呗本身对用户和商户的认知、获取和维护却是基于虚拟客户数字画像和动态数字风控而实现的,这一点也和传统银行卡有明显差异性。

第四,卡组织数据交换标准的弱化和定价机制遭遇挑战。数字消费金融并没有影响到原有银行卡产业的四方结构,但和诸多的信用卡机构相对应的,是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平台上加载的消费金融产品;和诸多收单机构相对应的,是互联网支付平台本身也通过间连做大了收单市场,尤其是为长尾客户市场。但网联和传统银联类似,仍扮演跨行支付清算的角色。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卡基数据交换标准也许变得没有那么重要。跨行支付清算的转接费也很可能和交易金额逐渐无关,只是从次而非从价收取,如此扣率分润结构将发生变化,分润更多地向提供消费信贷额度、承担信贷不良风险的金融机构倾斜。

第五,数字消费金融更为依赖全流程化的数字风控,但对不良的处置仍依赖传统方式。数字消费金融具有的大数据、数字征信和人工智能技术,使其能将产品风控流程化和数字化,从而相对于传统信用卡有更高的生息资产率和更低的信贷不良率。但对不良账款的处置,仍然依赖于催收、诉讼等传统方式,数字消费金融似乎并没有在基础资产处置能力上有明显突破。

综上,数字消费金融生存的基础已高度依赖数字经济,其未对双边市场和四方结构造成颠覆性影响,但如同花呗等的缘起,是为了提高支付宝支付成功率,而和信用卡截然无关一样,走到今天的花呗、白条等,也并不具有退回到虚拟信用卡的可能性。数字消费金融带来的去硬件化,使昂贵的机具变得多余,同时也使依附于硬件的技术和数据标准变得弱化或者多余。或者说,给花呗或白条相关机构一个信用卡公司牌照,要求花呗等申领BIN号作为虚拟信用卡使用,行不通。消费金融时代已经从卡片卡基时代,走到了数字消费金融和数字支付时代。卡基支付和数字消费金融将并存一段时间,未来由技术进步和市场选择决定。

第六部分 面对数字消费金融的监管变革

纵览传统消费金融和数字消费金融,两者在中国日益加速融合发展,前者在金融资产规模和传统客群上显著占优,后者更多地是一个开放型的金融技术平台,并以覆盖普惠长尾市场为特色。数字支付和消费金融在给长尾市场的客群带来福利改善的同时,并未对跨行清算和扣率形成的双边市场结构并未构成冲击,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统监管框架对数字消费金融的监管仍然有效。如何引导传统金融和数字金融的有序融合、形成有利于多赢、安全和可持续的未来?这需要监管当局做出更多努力。

一是谨慎评估现金贷的消费激励功能。无论是传统商业银行还是互联网银行,其普通消费贷款和消费激励之间的关系,似乎需要更多有说服力的研究。

二是消费金融既基于信用,也基于收入。因此符合花呗申请资质、但不符合现有信用卡申请资质的用户中,可予以谨慎分层,在兼顾守信培养和收入成长下,对年轻大学生、进城务工者,适当放宽消费金融门槛,令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的选择去激励消费金融创新。

三是关注消费者保护,其中公平利率条款较为重要。努力将线上和线下消费者保护的框架一致化,同时,应把不同的手续费要求和还款方式要求,强制消费金融供给者将其折算成简单明了的年化算术单利,并厘定消费金融利率上限。

四是鼓励传统消费金融转型升级,关注机具智能化。传统信用卡市场较之数字消费金融面临更多挑战。监管当局宜引导其创新升级,例如虚拟信用卡的发行,个人消费信用额度的分割转让、发行消费积分返现卡等等。关注机具智能化,推动银行将更多金融服务功能向AMT等机具下沉。信用卡市场和机具市场面临的挑战艰巨而漫长。

五是支持数字支付平台与金融机构的开放合作,加速平台加载的机构和产品创新。开放是互联网的天然属性,“邮储花呗”这样的创新有其合理内核:包括信贷联营在内的多种合作方式充分发挥出金融机构和数字平台双方在资金、风控、数据、技术方面各自的优势。传统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借助数字支付平台走向金融服务数字化。而数字消费金融也可探索消费激励的普惠新领域,例如将消费金融和房租收付结合的产品,也许会得到年轻租房群体的期待和认可。

六是未来可期待扣率改革和网联走向国际舞台。传统的扣率构成中,无论发卡行还是卡组织的分润,都既从次也从价,发卡行的交换费从价基础,在于发卡行提供了消费信贷额度。随着数字金融的深化,跨行支付清算机构的金融基础设施特性日益明显,基于成本加成的定价可能更为合理。扣率改革也有利于商户降低负担。由于数字消费金融天然具有依托互联网跨境支付/消费的属性,这使网联以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都有走向国际的内在需求,银联在走向国际的支付清算安排领域已有经验积累,未来网联等也需展开相应探索,尤其是人民币法定数字货币、央行开放式数字清算系统等金融创新将日益引人注目。

和卡基支付逐渐取代纸钞支付类似,数字支付和数字消费金融也在持续对卡基支付,尤其是信用卡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压力,并带来消费金融领域的服务变革。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以及开放型的法定数字货币支付清算体系,有可能给中国数字支付和数字消费金融带来更深远和颠覆性的变革。这将推动金融监管当局不断拓展其数字监管技术,兼顾金融创新、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标签: 消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