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通pos机怎么刷花呗(闻到了钱的味道)

快鱼网 8 0

最近,在看一本书。

叫《银元时代生活史》。

这是一本充满钱味的传记。

不过这个钱,不是人民币,是银元。

作者很有趣,叫陈存仁。

是上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名医。

70年代初,香港拍摄了一部电视剧《上海滩》,轰动一时。

片头的特别顾问就是“陈存仁”。

上海名中医讲钱财之道,已经很有意思。

他还师从丁甘仁、丁仲英、谢利恒、姚公鹤、章太炎、丁福保。

好些大人物的真实生活,书中都有描述。

跟以前课本中读到的,很不一样。

比如,鲁迅的老师章太炎。

大家都知道他是国学大师。

但从陈存仁当学生时的所见所知来看,这些牛人的生活不仅接地气,还有许多可笑可爱的时候。

我那颗喜欢听八卦的心,立马活跃了。

涉及医学界、商界、政界、教育界、文化界,能见识当年各个领域顶尖人物的一些野史。

章太炎的孤傲、吴稚辉的幽默、于右任的多情、丁福保的精明、谢利恒的博学……

作者笔下的这些历史人物,都是那么鲜活可亲。

我看着挺满足。

作家阿城说,“写老上海的书,这一本最好”。

30、40年代的抗战故事,受父母一辈影响,我看得还挺多。

现在,我爸妈最喜欢的神剧,还是打日本鬼子,打国民党。

难得一部书,完全不讲战争,把上海几十年的变迁,上海人衣食住行的生活点滴,讲得这么生动。

更难得的是,整个故事是以银元为贯穿始终的脉络。

从陈存仁小时候拥有的一块银元说起,讲了银元作为货币的基本情况。

以及银元时代物价水平的变化,还有陈存仁自己的收入状况。

不过,今天想重点聊聊~

在银元时代,作者积累的跟钱有关的处世之道。

陈存仁的理财老师,是丁福保。

丁福保,是那个年代有名的藏书家、医学家。

总之,是金字塔顶端的那一类人。

1930年左右,陈存仁在丁福保的建议下,用5000银元买了今上海常德路西段的一块地皮,3年后卖了3万银元。

丁福保认为卖早了,地价还会涨,结果没几年地价果然突破10万银元。

让人高攀不起的上海房价,原来早在70年前就已经很贵了。

让我想起了一句购房忠告。

“刚需买房,越早越好,你要是觉得现在买不起,以后你更买不起”。

丁福保还教诲作者~

读书人总是把钱财看得很轻,觉得提到钱就很俗气。

所以文人往往不懂理财,一生潦倒,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

其实,一个人的生存是脱不了钱的,不善理财一世苦。

后来,丁福保又给作者传授了几个理财秘诀。

原文是这样的~

一、择业要向大众方面着想,选中一个行业,要专心致力地去“做”,绝对不能改行,只要努力,行行可以出状元。

二、一个人不可以懒,一懒百事休,“勤”要勤到与众不同的勤力,触类旁通,必然会出人头地。钱财一定要追求不息,但是不正当的钱,一文也不能妄取的。

三、赚到了钱之后,一定要懂得“节”,赚十文,最少要节三文,等到所业有成,那么赚到十文可能只用二三文,把积下来的钱,筹备更大的计划,因为“由钱生钱”更为容易。

四、赚钱不易,管钱更难,只会赚,不会“管”,仍旧不懂得理财的道理。能够理财之后,还要会“用”,会用比会管更难,用得不得当是浪费,用得有意义,才算得是理财家。

今天看来,还是很有借鉴意义。

行行出状元的观点,跟如今提倡的“工匠精神”很契合。

赚钱、攒钱、以钱生钱,基本套路也是一样的。

对于我这个“打工人”还挺有启发。

想一夜暴富的梦就别作了,老老实实码工,用与众不用的勤力把所在行业做精,才是正道。

虽然这都是老生常谈的道理了。

但作者笔下的人生百态,让道理领会起来也更深刻了。

即使要理财,一般人积累原始资本不还得靠工作吗?

况且,工作收获的还不止是钱。

好多人工作不如意,就想着靠炒股发家,靠理财实现财务自由,工作也就得过且过,混着过了。

其实,我是不赞同的。

我认为,不管是从个人价值体现来讲,还是从收入的稳定持久性来看,工作的重要性都是优于理财的。

这里的工作,泛指“打工人”、创业者、自由职业者等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

当然,本职工作就是理财师之类的除外。

还有,就是要懂得“节”。

其实,就是反对“月光”,提倡大家存钱。

现在,年轻人的花呗额度,基本上都有3万、5万了。

我的额度,目前是4万多。

再加上借呗、京东白条、微信的微粒贷,凑个10万+的额度是很容易的。

如今的各种信用贷款授信,还真挺猛的。

就是变着法刺激大家花、花、花。

真是太坏了。

陈存仁的理财秘诀就是工资至少存四分之三,等到所业有成,一大半都得存下来。

然后,就是“管”钱,具体说来就是理财技巧。

最后,还提到了如何“用”钱,这个观点还挺新颖。

至少在理财书籍里,我是第一次看到。

作者认为,会用比会管更难,用得不得当是浪费,用得有意义,才算得是理财家。

作为我家用钱最多的人,看到这里,我挺开心。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不讲信用,还怎么混?,聊了下流氓朋友借钱不还的故事。

身边呼应的伙伴,还不少。

遭遇借钱不还,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银元时代生活史》里作者也经历过同样的烦恼。

陈存仁诊所刚开业的时候,借钱的人要求不高,最多也就借两个银元。

到后来,情况就不同了。

开口的人,至少五十,多的竟要借到一百、两百元。

而且借出去的钱,很少有主动还的。

强项讨要,既伤感情,也是“跪地讨债”,自讨没趣。

作者很气恼。

后来,在一位前辈的指点下,作者总结了一些借钱之道。

我简单归纳一下~

一、绝对不要贪利息。任何人许诺高额利息,都应拒绝。若是真正值得帮忙的亲友,要下决心不希望他还,要真来还,反而要视为意外。

二、如何应付人情:有恩于我,或者真正的有为之士借钱,要爽快地援手,但要说明不是借贷、是赠予。抱定施恩不图报,心中无烦恼。

三、有的人千万不可以借钱给他。比如年轻人,借一分就是害他一分,养成他借钱的习惯,断送其一生。有不良嗜好的人,更是借不得,千万别怕伤感情,因为这种人一借之后还有再借三借,感情伤害更大。

借钱的人以为作者不在乎这点小钱。

结果,借的人越来越多,借的金额也越来越大。

但其实,作者却因此牵肠挂肚,情绪不宁。

总的来说,陈存仁是不太赞同借钱这件事的。

他认为“借钱给人,就是害人”,这是人生哲学。

因为借钱让人失去自尊,甚至还有人一辈子以借钱为生,会带来巨大伤害。

作者的借钱之道,值得我家徐先森好好学习~

PS:总之,是一本很惊艳的书。

看过的人,没有说不好的。

《银元时代生活史》,推荐给你~

用“微信读书”APP,就可以免费读。

标签: 银元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